關於心理類型(MBTI前身)

 




在《榮格派精神分析》中,有一章專門在談"心理類型",由John Beebe醫學博士撰寫。

我們先簡單來區分心理類型與MBTI的差異

#榮格心理學 #心理類型 #MBTI

心理類型是由榮格發展的理論。

榮格認為,人的心理功能可以分為兩大態度(外向 Extraversion 和內向 Introversion)以及四種功能(思考 Thinking、感受或情感 Feeling、感覺 Sensation、直覺 Intuition)。這些功能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類型。

MBTI是由美國的凱薩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 Myers)在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它們於20世紀40年代創建了MBTI測評工具,旨在將榮格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

MBTI將榮格的理論簡化並結構化,增加了第四個維度「判斷-感知」(Judging-Perceiving),形成了16種具體的人格類型(如INTJ、ESFP等)。

MBTI這個如果是丁原郁教授(想不到我畢業十年了還可以把我教授拿出來用吧!)的學生應該就有聽過這個故事:

丁教授在一次生涯輔導課堂曾經提到,凱薩琳當時是一位家庭主婦正在廚房忙,而這時候後門出現了鄰居進來串門子,開始跟凱薩琳與其家人開始大聊特聊最近遇到的約會對象如何如何。

凱薩琳·布里格斯本身對於心理學有濃厚的興趣,她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心理測驗能夠去幫助人們快速了解這個對象適不適合,加上她對於榮格心理學也有些研究,就想要利用心理類型的概念運用在她對於人格理論上的理解,並結合成一種可以進行心理測驗的工具。

最後就跟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一起發展出了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凱薩琳的主要貢獻在於理論的早期探索和將榮格的思想轉化為更實用的框架,而伊莎貝爾則負責將其發展成正式的測評工具。

MBTI是普遍大眾較為習慣與聽到的一種心理測驗的方式,但心理類型其實一直在榮格心理學中發展與運用。

John Beebe認為我們會有主導的優勢與輔助功能,優勢功能往往跟我們的"自我肯定與英雄原型"有關,也就是我們對於"自我實現"的看法,我如何看待我自己,若以現代的講法大概就是一種"人設",

輔助功能是一種父母功能—作為"照顧他人"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在進行類型評估時,我們需要考慮到伴隨著特定功能部署的原型立場。相比之下,優勢功能較少涉及對他人的照顧,而更多涉及自我的肯定。

我發現我自己本身的優勢功能是內傾直覺(IN),但是在命理師工作的時候,因為我需要跟客戶討論我看到的命盤與牌面,我就要表現我的輔助功能,那就會變成外傾思考(ET),這裡是因為我要照顧我的客戶,並且確保我說的客戶能夠理解,所以確實是照顧他人的輔助功能。

只是我本身是I人,所以有時候在幾次社交場合下來,我還是需要回到一個人狀態好好充電。

而我們也有所謂的第三功能以及劣勢功能,John Beebe提醒治療師當這些功能不活躍時,就會出現第三和劣勢功能。

作為個案意識中分化程度最低的功能,第三和劣勢功能往往"不太適應現實",更多的是受無意識情結的影響,事實上,當第三和劣勢功能以可識別的形式湧現時,它們通常會支配心靈。

而我們要如何去分辨個案是否健康?

"在個案使用分化良好的外傾功能時,該功能會尋求與分析師的某些方面相融合,分析師就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當外傾情感是被分化的,分析師會感到被欣賞和尊重,有一種自己的善意被看到且被接受的感覺。

治療師應該習慣於內傾功能不斷地在衡量治療中所發生的事情,看它是否與已知的、擁有原型體驗的、豐富的內心世界相吻合,內傾功能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衡量一切。

承認內傾型有正常的功能是榮格對內傾世界的巨大貢獻,讓我們意識到它是健康功能的一部分。在我們這個病態外傾、破壞世界的時代,不把內傾型病態化也許是治療師能做的最有療效的事情。"

最終的結語,我看了真的覺得很有感觸,尤其是我在諮商室裡看到很多本身是內傾的個案,但因家人的期待而被迫要有禮貌、要會經營社交,好讓家人感到有面子...這使得個案無法去接納自己本身較為內傾的優勢功能。

然而,在亞洲文化中,又期待孩子能夠乖巧聽話,太過於外傾又顯得太喜歡表現自己,有時候反而會受到壓迫與挑戰,怎麼做都不太對,到後來這樣的矛盾過不去就會崩潰。

這篇整理其實主要是宏儒私下邀我小組讀書會,我看到這篇章節對我很有幫助,就想著要整理起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於榮格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也有所啟發與自我接納。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