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英雄之旅】蔡依林演唱會心得
"孤單感覺依舊,而且煩躁感和憤怒並沒有離去。我想哭,但是不會有人聽到我的啜泣,不會有人了解我真實的感受。我的哀傷無法撫慰,我好孤單。"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在榮格心理學派中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個體化的歷程,是一種動力,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稱他為一種驅力、衝動、或者在某些人生階段是一種強迫性的命令。這是為了讓存活的個體完全體現自己,在經驗世界的時空當中變成真實的自己。在人的世界中,就是變得覺知自己是誰、是甚麼。"引用自英雄之旅一書。
在一開始覺察到自己是心靈上的孤兒,於是蔡依林演唱會的曲目開始如同第一段的描述,太過於孤單所以不斷地討愛、追求他人肯定的眼光,又或者試探愛人、或被試探著、被期待拯救著,幸福的掌控權全然不在自己身上,都在追逐著他人愛慕的目光。
"在個人的心靈中,自我與自性之間的連結被切斷,然後阿尼姆斯受傷了。直到此刻,這女孩一直都與她的夜間鳥戀人過得非常快樂,但是這樣真的不會有任何進展,於是這個頗為矛盾的結合需要面臨挑戰以讓其有所成長。作為一個孤兒,她被召喚要走得更深入一點"。"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直到後來在關係中受了傷,一開始建立起盔甲,然後才是表露自己的傷心與脆弱,直視著自身的恐懼,她說:我將真實的自己坦露給你們,也希望你們也能夠成為完整的人。
是的,她用一場精緻的表演訴說著她的英雄之旅。
如果褪去了蔡依林這個包裝,那她是誰?我們又會怎麼看待她?我們在這一場演唱會當中獲得了甚麼?又對她投射了甚麼?她的人生觀?她的價值觀?她的表演?還是她刻意形塑出來的人設?
偶爾的自我嘲諷,讓她跟真實的自我能夠更靠近一些。
但她終究是一位專業的表演者,所以她繼續用她的方式呈現她想表達的。
"談到個體化歷程,最常被提出的問題總是:「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嗎?」這個答案通常得費盡心思才找得到,但在本質上與隱喻上,它正是那個天真無邪的傻子尋獲的寶物"取自於:榮格心理學:我的大象生活一書
喔,難怪她會這樣編排,心碎之後的重生,就是帶著好奇心、純真的心,重新面對這個世界與自己。因此,我們得成為自己的父母親,重新界定自己的生命與價值。
又或者是一種慶祝重生的概念,天空中飄起了彩花。
"孤兒的旅程是為了與自己可能成為得一切有接觸,與我們所有人都擁有的創造力接觸,然後變得完整。與自我省思結合之後,這將重新建立起希望與一份自己擁有未來的感受,就會有生命的線索,有歸屬感、未來感和延續感。""引用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一書。
最後一首歌,她說每個過去的我,每個部份的我,都是我。外在的我,來自內在的我。
我記得,她曾說過,她在拍"我"這首歌MV的時候,看著鏡子的那個蔡依林,不知道為何就紅了眼眶。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想要好好認真認識"蔡依林"。
她花了好些年的時間,每一個過去遺落的蔡依林撿了回來,對自己懷疑的、困惑的、否定的,排除掉他人期待的、投射的、要求的,然後又長出了一些新的她。
她用一場精緻的表演展露了她這些年好不容易、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英雄之旅。
"自古以來,英雄總是被賦予神一般的屬性,任何試圖避開舊軌並且在險峻的未知裡創造的人,要不是瘋了,便是著了魔,抑或可能是個神祇。這當中有些人幸運地得到縱容,不幸的那些,則被剁成碎片或架上樁火烤。現在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在集體的層次上,我們仍然有許多英雄存在,例如運動員、演員、政治人物等等。
由於他們在自己身上所做的努力,這些具有人格的人們,對於那些擁有靈魂且渴望生命的人而言,自是一股吸引力。你必須和當下的自己坦白相處,因為你究竟是甚麼樣的人,那無論如何都將對周遭的人產生影響。"取自於:榮格心理學:我的大象生活一書
她唱著許多年前情傷歌曲代表作,帶著我們走進到時光機,咀嚼著自身曾有過的傷口,直視著我們曾經很脆弱與無力的部分(一種另類的觀落陰);唱到最近富有陰性能量與英雄故事般的歌曲,展現了她內在重生的能量。
多麼迷人的姿態!
但她說:我希望,你們都能夠成為完整的人。
最終我們仍要把這些對她的投射收回來,把每個我一一認回來,成為完整的我。
留言
張貼留言